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> 滚动 >> 
【红色印迹】五一劳动节,致敬可可托海老矿工

时间:2023-05-03 03:12:08    来源:富蕴旅游

五一劳动节

致敬老矿工

-劳动最光荣-


(资料图)

可可托海矿——被誉为“新中国稀有金属工业的摇篮”,是新疆有色金属工业发源地与摇篮。自上世纪中叶始,在这里,完全由中国人自主设计、自主开发、自主创新、自主建设的我国第一个现代化大型稀有金属综合采选冶联合企业,经过三十余年的艰苦奋斗建成。在为“两弹一星”提供尖端原材料、为国奉献珍稀战略矿产资源、偿还外债的同时,创造了宝贵的可可托海精神。

五一劳动节,让我们重温峥嵘岁月,赓续红色历史,感受可可托海老矿工的传奇故事。

一个地质工作者的浪漫爱国主义情怀

本期嘉宾:贾富义

5月1日,是所有劳动人民的节日——劳动节!劳动节又称“五一国际劳动节”“国际示威游行日”,是世界上80多个国家的全国性节日,定在每年的五月一日,它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拥有的节日,我们国家在1949年12月作出决定,将5月1日确定为劳动节。

50年代,那时的《知识就是力量》期刊,经常载有地质工作者野外生活的画面,地质工作者是国家工业建设的尖兵,国家号召青年到边疆去,到最需要的地方去。受时代的召唤,贾富义选择地质专业,毕业后志愿报名到新疆。在上学时就知道新疆有色金属是中苏合营企业(那时还不知道已经结束了合营),抱着向苏联专家学习的想法在学校学习时,贾富义还选修了俄语。

1957年9月1日,年轻的贾富义来到有色公司报到,当时火车才通到玉门东站,下火车后又乘坐汽车(卡车,当时没有客车),途径哈密、七角井,三天后才到乌鲁木齐。到了乌鲁木齐碾子沟车站,坐马车去有色公司地质勘探公司报到,一路坑坑洼洼,路面潮湿,洼处还有积水,那时还是土石路面,没过几天,勘探公司安排我们乘卡车,走西路去可可托海。

同车除我们几位同学外都是矿区哈萨克族、维吾尔族职工的家属,多为年轻妇女和小孩,他们走一路,唱一路。九月份,天气暖和,车箱里没有座位,大家一个挨着一个坐在自己的行李卷上。途中,先后住在克拉玛依、北屯等由可可托海矿务局自设的食宿站,那时途中旅社少,就这样走了四天到可可托海。

在可可托海没有多久便被分到701队一分队工作,地点在阿斯喀尔特,位于可可托海东偏北,直线距离37公里处。去阿斯喀尔特,从可可托海南经吐尔洪向东翻过一个大坂,再沿青格里河向北,绕一个马蹄形大弯,里程约100公里。走了几个小时,到了地质队的帐篷里,那天,正好是十月一日国庆节,半导体收音机正在播放北京国庆阅兵式的实况。

老人们都说三矿的工作条件最艰苦,贾富义说他是地质队被留在矿山的唯一的地质人员,一直工作到63年离开三矿,在阿斯喀尔特工作了七个年头。说三矿生活条件苦是因为海拔高,空气稀薄,呼吸困难,走路有点喘。三矿位于森林生长线(大约海拔2500米)以上,在这海拔高度以上不长乔木,属冰川地貌,其次是气候严寒,冬长夏短,一年只有7-9月才可通车,其他时间返回可可托海只能骑马,常年气温低于可可托海,最低可达零下40度。

从工作上看,主要是岩尘对职工健康的危害,勘探和开采都是在地下进行,风钻工、清沙工和技术人员虽然都戴着口罩,但效果有限。据不完全统计,在三矿工作接触岩尘得硅(矽)肺病者近百人,因硅肺病病故者达数十人。

在这个专属于劳动者的节日里,向所有劳动者致敬!向所有辛勤付出的老矿工们致敬!

在近百年的可可托海矿业发展过程中,留下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矿工故事,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!

原标题:《【红色印迹】五一劳动节,致敬可可托海老矿工》

标签: